首页  >  今日移民头条  >  




【兆龙观点】“双减”政策带来教培寒冬,教育焦虑依旧延续…

更新时间:2021-08-12
标签:
浏览:

  8月5日,字节跳动旗下大力教育宣布裁员,部分人员将转岗或投入新项目。要知道就在2个月前,在线教育行业遭遇裁员大潮时,大力教育CEO陈林信心十足地表示:“公司不仅没有裁员计划,且正在争取其他教育机构暂停入职的候选人。”

  却不想仅仅两个月后,看似“不断壮大”着的大力教育就突然走向了“裁撤”结局。

  曾经被人羡慕轻松、高薪的校外培训机构,在一连串的监管政策相继落地之后,纷纷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迎来了至暗时刻,包括新东方、好未来、高途等教育龙头股在内的企业,纷纷传出裁员消息。曾经辉煌仍历历在目的在线教育平台,“眼见他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仿佛不过是旦夕之间的事情。

  近年来,教育行业在资本推动下迅速扩张,一些企业烧钱逐利的本质也逐步显现,行业不断被爆出诱导消费、虚假宣传、管理混乱、霸王条款等乱象,破坏了正常教育生态。不少教培机构,以“狂轰滥炸”式的营销手段野蛮生长,引发了全民性的教育焦虑,增加了大量的教育成本与学生的学业负担。

  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近六成的中国家长让孩子接受自费教育,93%的中国内地父母正在或曾经为子女支付私人补习的费用,高出全球平均水平(63%)30个百分点,74%的中国家长因为孩子的学业而放弃休假和个人爱好等。

  然而,在“双减”政策带来的教培寒冬下,深陷“内卷”和“鸡娃”中的家长仍然被焦虑裹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首先,教育焦虑很大程度上来源当前的选拔体制。

  可以说,中国教育是高度筛选的教育,每一学段都在筛人。被筛选下来的人,就意味着没法进入高层次的优质教育,可能会影响到未来人生的选择。

  每个人都不想被淘汰下来,成为所谓的失败者。于是,每个人都拼命学习,不仅在赢在起跑线上,更要步步比别人更好,以保证自己能够顺利进入更高层次的教育。不甘人后的姿态,将压力传递到社会的每个角落,甚至传递到幼儿园阶段。学生连带家长和教师的负担不断加重,教育焦虑不断加深,课外培训正是因此越来越疯狂。

  这也就导致到今天为止,中国的家长和舆论,包括很多管理者、校长、老师,其实没有真正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他们始终认为要学习就要有竞争,就要有淘汰,就是起跑线上的竞争,认为这是教育本来的内涵。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因为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确定的基本人权,是保障性教育,义务教育天生就不是竞争性的,如果它搞得那么有强烈的竞争性和淘汰性,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基本价值。

  除此之外,中国教育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发展还差得很远。在中国各个大城市,北、上、广、深、南京、杭州,择校竞争都是如火如荼,就是因为学校差距太大。只有择校竞争,只要有学区房,只要有重点学校,就说明那里的教育远没做到均衡发展。那么,家长就难免焦虑,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学科培训就依然有可能死灰复燃。

  其实,中国教育不妨多向欧美等国家学习,从多元化的角度来评价学生,让每一个类型的孩子,都有可以展现其才华的机会,而不是像过去只将成绩作为评价优秀的标准,这既可以让善于学习的孩子,能够通过学习改变命运,获得优质教育资源,也可以让更多有特长的孩子变得更自信,成长为自己特长领域里的优秀人才,减少扼杀孩子天赋的可能。 国际教育领先的国家中在对孩子的教育规划方面通常都有着明确的目标:

  一、让孩子成为可以独立生存的人;
  二、为每个孩子找到他们的兴趣,明确未来的职业方向。

  比起几乎将全部时间都投入在课本学习上的中国孩子,他们的孩子通常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之中,去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家长与老师们相信兴趣爱好与特长是产生丰富个性与创造性的源泉。

  在欧美传统教育强国的教育体制下,更注重的是孩子们在体力,智力,意志力和社交能力方面的培养,而非智商、情商、财商的培养。在他们的他们的老师看来,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

原文链接:http://www.zhaolong.net/toutiao/2021/0812/12734.html(0)

版权声明:本文由兆龙移民独家精选,未经授权,禁止一切同行与媒体转载。欢迎个人转发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