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移民资讯  >  美国移民资讯  >  




被宠坏的中国式子女,看股神巴菲如何教育孩子!

更新时间:2016-08-22
标签:
浏览:

  文章来源:搜狐

  中国的家长,总想把最好的都留给孩子。于是有很多人,活得青春无敌、过得光鲜亮丽,却看不见你身后,默默供养着你的父母,为了让你过上更好的生活,还在向这个世界低声下气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他陪一个弟弟在日本北海道旅行。我问他玩得是不是开心。他告诉我,他和弟弟不是一路人,所以旅途并不是很愉快。

  他细细跟我讲道,弟弟缠着爸妈要去日本玩,他妈不放心,便邀请我朋友跟着弟弟过去。

  他的弟弟,家境不算富裕,刚上大学也没有能力自己赚钱,却有着挥金如土的本事。就拿一件小事来讲吧,日本物价很贵,一片哈密瓜要30人民币左右。

  朋友问我:“你能够认同自己还不能挣钱,家里也不是很有钱,眼都不眨只是因为口渴了,不肯买水却一口气吃了三片哈密瓜的小孩吗?”

  这孩子,让我想到一句印象很深刻的话: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

  身边这样的人,挺多的。

  我另外一个朋友,家庭条件很一般,却把日子过得很“高级”。

  她嫌单位盒饭难吃,每天中午出去下馆子,下午还必定订一杯十几块钱的奶茶外送。和她一起出去逛街,她总会拉着我吃人气很高、价格也很昂贵的餐厅。和她旅游,她对景区里各式物价虚高的食物和纪念品,向来都是潇洒地买买买,花钱如流水。臭豆腐不算好吃,她尝了一块,吐出来,嫌恶地皱皱眉,扔了。

  我都不敢劝她花钱别太大手大脚。每次试图奉劝她,她都不服气地斜乜着眼,搬出她的有两句名言,理直气壮地开腔。

  第一句,“女孩子,要富养”;第二句,“出来玩,就一定要开心,别太在乎钱。”似乎我要是劝她适当地节约,倒显得我太抠门太小气了。

  我本以为她必定家境殷实,直到有一次去她家里。她住在城郊的民房里,老旧潮湿,又窄又小,从一楼上二楼,要从一个很陡峭的楼梯爬上去。

  她的奶奶穿着她高中时的校服外套,坐在家里拣菜。她问奶奶怎么不去打牌,老人家说道:这两天输了几十块钱,今天不高兴去了。

  我借用他们家卫生间,奶奶不忘嘱咐我,要用桶里盛的洗过拖把的水冲,别按按钮,水一冲哗啦啦的,浪费钱。

  正是这样节俭的老人,却把自己靠卖菜一块一块攒来的积蓄,尽数交给孙女,任由孙女挥霍。

  中午和她爸爸妈妈一起吃饭,她爸表态,不指望她赚钱养家,她赚的那点工资,给自己吃穿用度就好了。

  后来,那位朋友约我假期一起去旅游,向我提起冬天上下班很冷,她准备买车,家里人也同意给她买。听到这些,我都只能笑笑,不知道该回应些什么。

  我们批判的不应该是孩子,更多的是“中国式的教育”才“培养”了“我视金钱如粪土,爸妈视我如化粪池”的这一代人

  那欧美国家是如何教育子女的呢?这是一个让中国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事实,巴菲特作为世界最著名的富翁之一,他的儿子却当了大半辈子的农民,几乎没有得到父亲的任何经济资助,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巴菲特有三个孩子:霍华德、彼得、苏西。在3个孩子还年幼时,巴菲特就在家中三楼安装了一台十美分硬币老虎机。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认识到赌博的危险,同时也是为了牢牢地掌控孩子们的零用钱。他说,“我会完全满足他们所有的零用钱要求,只要面额是十美分硬币,反正到了每天晚上,所有钱又会回到我的口袋。”

  因此,三个孩子很小时就知道钱要靠自己挣。因为父亲总是这样交待他们:“我的钱都是干活挣来的,所以不会白白给你们。你们也应该努力挣钱,至少力所能及。于是为了挣一点零用钱,三个孩子总是抢着干活:扫地、擦窗户、给花草施肥浇水……

  成年后的彼得经由《华盛顿邮报》发行人的一封推荐信,进入了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学习。但是彼得是不开心的,因为他开始受到各方质疑,很多人认为他不过是顶了父亲的光环。但是要是在中国,某高官的孩子上了名牌大学之后总是引以为豪、而且飞扬跋扈。

  彼得跟父亲说:如果自己不是巴菲特的儿子,那么就不会遭受别人的质疑了。巴菲特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努力和成绩来证明你当之无愧呢?”

  巴菲特不像中国的很多家长,总是设计好路线让孩子走。小编认为这正是巴菲特的非凡之处,他不仅是一位好的投资家,更是一位称职的家长。因为他总是在倾听他们的心声,问他们到底喜欢什么,向往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30岁那年,彼得已经是一对双胞胎女儿的父亲了,一家四口住在一套不足100平方米的房子里。他很想让妻子和女儿生活得更好些,于是生平第一次开口跟父亲借钱。父亲摇着头说:“金钱会将我们纯洁的父子关系变得复杂。你应该像其他美国人一样贷款买房,然后凭自己的能力把贷款还上。”彼得在心里告诉自己:“我发誓,这是我最后一次向父亲借钱。”

  这件事让彼得沮丧了好一阵子。他一气之下贷款买了套大房子,每个月要还几万美元的贷款。几年之后,他不堪还贷的压力,又将大房子卖掉换了套小公寓。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了,父亲那么做,只不过是想让他自己去经历和懂得生活,父亲的爱不是金钱而是信任。

  后来,当彼得告诉父亲自己的新书《做你自己》即将出中文版时,对中国有着深厚感情的巴菲特主动提出为他写序。当然,日理万机的巴菲特的序言非常简短:“彼得的人生全凭他自己打造。他衡量成功的标准,不是个人财富或荣耀,而是对广阔世界所做的贡献。”

  在2006年6月25日,巴菲特在75岁时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决定:他将捐出85%的个人财富,(当时估值约370亿美元),这是人类历史上数额最大的一笔慈善捐款。

  而在3个月前,巴菲特给彼得打了电话,告诉他自己的想法。彼得真诚地对父亲说:“爸爸,我真为你骄傲!”从不表扬儿子,而在儿子眼中也不可能有时间关注自己的音乐的巴菲特,在电话里跟儿子说:“孩子,我也为你骄傲!”

  由于父亲的慷慨,巴菲特的三个孩子都跻身于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慈善家行列。三人都继承了父母帮助穷困者的承诺。巴菲特曾说,他家的信仰是“所有人都有同等的价值。一旦你认识到这一点,自然会伸手帮助那些资源有限的人。

  这就是巴菲特留给三个孩子的财富。

原文链接:http://www.zhaolong.net/usa/news/2016085210.html(0)

版权声明:本文由兆龙移民独家精选,未经授权,禁止一切同行与媒体转载。欢迎个人转发分享至朋友圈。